服务热线:(0591)87986605
当前位置:福建升学信息平台> 高考> 文章内容

我校成功举办第二届钓鱼城历史学术研讨会

最后更新时间:2018-11-12 15:47:28

11月10日,第二届钓鱼城历史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研讨会以“冲突与融合:多元文化视域下的中国钓鱼城”为主题,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大学、西南大学、西华师范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合川区文物管理所等多所高校、科研单位的30余位专家莅临合川,实地考察钓鱼城古战场遗址并进行分组讨论,旨在加强学术交流,发掘钓鱼城历史文化资源,推进钓鱼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三江环绕古遗址,鱼城孕育英雄魂

上午9点,第二届钓鱼城历史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在行政楼601会议室举行。校长张德民教授致欢迎辞,他说:“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作为一所工科院校,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专业教育+完满教育+通识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为了使移通学院的学生脚踏乡土、心怀世界,立足专业、扩展眼界,既有安身立命的技能,更有心怀国家的抱负,学校创立了钓鱼城研究院、钓鱼城历史文化博物馆和其他研究机构。‘大学建于地方,受惠于地方,必回馈地方’,我们致力于将学术研究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同时也让学生从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开始,去了解这个丰饶的世界。钓鱼城研究院师生秉承这一宗旨,他们走出校园,饱览巴山渝水,走访古寺青山,在合川各中小学校和社区进行文化推介,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并探究钓鱼城。”

“钓鱼城是宋蒙战争时期形成的抵御外族入侵的中流砥柱,不仅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还影响与改变了中世纪世界历史进程。多年来重庆市、合川区十分重视钓鱼城历史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钓鱼城已成为合川、重庆学术文化的一个著名品牌,但学术研究永无止境,目前钓鱼城的研究空间正在不断拓展,值得从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等多学科介入,进行跨学科研究。”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马强教授表示。

济济人才论学术,文化传承动人心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在钓鱼城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池开智的带领下,对钓鱼城遗址进行了实地探访。跑马道、炮台、钓鱼台、九口锅、范家堰……随着池馆长如数家珍的讲解,金戈铁马的耕战情形不断重现。大家摩挲着壁立江岸的南宋城墙,走过已经风化碎裂的古道,探讨钓鱼城保卫战的精神文化意义,更对遗址的保护及利用充分发表观点。

下午2点半,与会专家进行了专题讨论,分组研讨会分别在行政楼107、417会议室召开,由四川大学教授、中国宋史学会副会长粟品孝和重庆工商大学教授郑敬东分别主持。会议围绕宋蒙四川战争、山城防御实地考察、宋蒙对峙时期家族史等议题展开讨论。

马强教授从嘉陵江流域的地理环境与战争的关系、历史时期嘉陵江流域军事地理概述、宋蒙战争期间嘉陵江流域军事地理作用等三个方面阐释了“论嘉陵江流域的历史军事地理意义——兼论宋蒙战争中嘉陵江防御体系的军事价值”的论题。他提出,由于地理条件、时代的不同,嘉陵江流域的军事战略地位不尽相同,处于下游的重庆,战略地位非同一般。在马强教授看来,嘉陵江是一条南北流向的河流,联通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隐蔽性足够强大,为军事战术提供了充足的条件。马强教授希望通过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尽快整理出版一部关于钓鱼城历史的资料汇,他还表示希望扩大史料来源,在中文的史料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因进一步关注外文文献及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蒋晓春教授对宋蒙战争中四川山城防御体系的构建——基于地理的角度进行研究,他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进行了阐释。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辽金元史研究室罗玮、四川大学洪丽珠研究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员刘兴亮等专家学者们都对各自的论文进行了深度解说。茶歇期间,各位教授、研究员更是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与研究,现场学术氛围浓烈。

小组讨论结束后,分别由粟品孝教授和郑敬东教授作学术总结。两位教授一致认为: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考古新发现的公布以及新理论的运用,钓鱼城及其历史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值得我们实时总结成果、交流经验,将相关研究引向深入。

学术盛会涌思慧,历史研讨促发展

下午6点,钓鱼城研究院院长丁伯慧主持在行政楼601会议室举行的闭幕式。本次会议恰逢其时,在钓鱼城研究院成立五周年之际,用组织有序、讨论精彩、成果丰硕的学术盛会为钓鱼城研究院过去的五年作总结,为下一个五年开好头,意义重大。

张德民校长认为研讨会“不仅会促进钓鱼城与宋元史的研究,还将推动我校人文学术学科的发展、开阔我校师生的视野,在我校掀起一个学习历史的热潮。”“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作为一所工科院校,花费人力物力,来举办这样的一次人文类的学术研讨会,体现了一所高校的社会责任心!”与会专家对我校开展的工作纷纷表示肯定和赞同。

我校成立钓鱼城研究院5年以来,以钓鱼城为依托,开展教学科研、博物馆建设、图书项目和学生社团等工作,捷报频传,已经建立起一整套通识教育与地方特色、理论建设与社会实践、历史研究与现实关注充分结合的高校教育、研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