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591)87986605
当前位置:福建升学信息平台> 高考> 文章内容

材料作文“仰视、俯视与平视”审题解析与例文导写

最后更新时间:2022-04-26 09:58:1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杨绛:“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

《易经·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意思是君子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交往不谄媚,与比自己地位低的人交往不轻慢。

《新闻联播》主持人:“我们无需仰视,也拒绝被俯视,平视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力量。”作为一个当代中国青年,以上三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

材料由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各有侧重。

材料-是杨绛对于“平视”的看法,侧重于自我定位,她认为平视区别于仰视和俯视,是一种对自己不自卑,不自得的态度。

材料二是《易经》对于“平视”的主张,侧重于人际关系,《易经》 指出,平视不同于谄媚和轻慢,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他人交往。

材料三是《新闻联播》主持人对于“平视”的理解,我们无需仰视,也拒绝被俯视,用一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立于世界。

写作时可以从任一角度入手,纵向开掘;或者将神墙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写,横向连缀。

立意参考

可以从平视的对象,例如①平视自己,是一种摆正定位,拥有自知之明的体现;②平视他人,是一种尊重他人,能够和谐共融的体现;③平视他国,是一种平等相待,展现大国自信的体现。

可以从平视的原因、平视的意义等角度去分析论证。


【佳作赏析】

无需俯仰,平视自我

杨绛先生说:“唯有平视,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平视,乃是不卑不亢的一种自得态度,催守生出我们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力量,也时刻警醒着我们来处的方向。

狂狷的尼采在其核心思想中不断点明“上帝已死”,有如演讲般宣传着众生平等的意志,因此,我们无需仰视,也拒绝被俯视。

俯视与仰视,正如一个圆的起点与终点。热衷于俯视他人者,正被他人俯视也正仰望着他人,仰视亦然,故有自卑是最大的自负”,然园的起点与终点注定重合,那么我的们需要另一条出路。

孔子有不耻下间,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美谈,韩愈更是主张不耻相师,“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这些所指向的,即为平视的态度。其他人之目光如盏盏鬼火为何不放平自己的目光与心态?平视,是你我独行于广博天地间,不自视甚高的良药,亦是不妄自菲薄的秘方。或人言奥斯卡王尔德自诩时代的引领者,尼采也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说出如他不是神那么没有神,但我要说这正是对自我的一种良性认知,谁能否认能力者对自身能力的赞赏是一种现实意义的平视?正因为他们对真实的自己有准确的判断,我们才能见到此般如茨威格所描写的群星闪耀的世界。

那么对于茫茫人海中似乎渺小的“我们”而言,平视难道意味着臣服在伟人脚下吗?并不如此,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投身理想的建设才是平视意义之所在,这正是一种力量,认清我们的来处,也认清我们的去处。苏炳添被誉为亚洲飞人,站在决赛赛道之上却丝毫不见惧色,正体现着无需仰视,平视自我的珍贵品质。在理想信念之中前行,我们需要平视为伴。

诚然,保持平视是一件难事,也是命运给予所有人的重大考验。抬头自卑,低头自得,掌握平衡就像人生的必修课,在反复失败的废墟之中建成平稳的大厦。目不斜视,专注自我方得其中真谛。

上,不视己所无,下,不视己所有。唯有平视,才能认识真正的自己;唯有平视,才能发挥自我的潜能;唯有平视,才不致落干王小波《三十而立》的迷惘。在面临人生诘问之时,正因有平视的态度与力量,才能化疑问为肯定:你终于闪耀着了,我旅途的终点。人生涌海,我们无需俯仰,只需平视自我。



高考议论文写作提升课堂:开头

就考场作文而言,写好开头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为全文内容设纲,开头写得好为文章添彩;二是以奇句夺目,让评卷老师怦然心动,从而不吝赋分。

先来欣赏一篇经典满分作文的开头:

红氍毹,四方步,紫金冠,霸王枪,一亮相满堂高朋齐喝彩;连珠肉,盘龙臛,冷蟾羹,水晶糕,一开席满座嘉宾皆激赏。四海五洋的朋友们呵,客从远方来,且让我做东,邀各位遍赏这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

高考作文题目“向外国游客介绍我眼中的中国”:《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

作文开头推出两组“名词性三字短语+动态化场景描述”,上下句之间构成整齐的对偶关系,不仅节奏明快,而且形象鲜明。“四海五洋的朋友们呵,客从远方来,且让我做东”亲切热情的呼唤,水乳交融的化用,慷慨热情的邀约——铸成雅俗共赏之句:“苦辣酸甜神州味,生旦净末华夏情”,照应标题,紧扣话题,总领下文。


一、方法指导

1.紧扣任务,表明看法

高考作文,要学会紧扣任务关键词,或诠释其内涵,或阐述其意义,或分析其原因,或根据试题设定的备选对象发表意见、看法,以此保证作文切合题意。

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其任务关键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一位考生这样开头:

 三位历史人物,我感触最深的是齐桓公。管仲,审时度势,智谋过人,是为辅君良才;鲍叔,胸怀天下,忠诚无私,是为一代名臣。而齐桓公却兼有管仲之雄才,鲍叔之胸襟,于诸侯割据中翻云覆雨,成就霸业。 

(摘自《以柔蕴刚执正气,胸吞山河成霸业》)

开头紧扣“对哪个感触最深”的写作要求,选择齐桓公作为写作对象,通过眼界、智谋、胸襟、才能、人格、成就等方面的对比,肯定齐桓公的“最优”地位——在对象选择,特别是思维运用、看法表达上面略胜一筹。

2.概括材料,引述开头

新材料作文,作文观点必须从材料中概括;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材料是任务的母体。因此,作文开头巧妙地引述材料,也是保证作文切合题意的好方法。

巧引材料有三种方法:

(1)摘引材料关键句,发表自己的看法;

(2)精练概括材料核心内容,于核心处立意;

(3)从材料涉及的关键点切入,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给出三段材料,要求考生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以“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携为主题发表演讲。一位考生这样开头:

尊敬的各位来宾、青年们:

大家好。很荣幸,作为中国青年学生代表来参加这次论坛。我演讲的题目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包容开放的国家,直到今天,中国也在秉承着包容接纳,携手共进,共创未来的理念。这理念的箴言就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摘自《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作文开头直接引入内涵相通的两则材料,结合“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情境和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要求,确立文章中心——“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三者紧密融合,观点明确、立意深远,富有中国文化特色。

3.整齐有力,整句开头

采用对称句、对偶句、排比句等,借鉴王勃《滕王阁序》骈文的写法,使开头的语言整齐有力且富有变化,底蕴饱满且节奏鲜明。例如: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纳百川成其大,集众力定乾坤”。

春秋风云,金铁交鸣,诸侯纷争,烽烟四起,唯独他成就了一代霸业;称雄天下,跃为霸首,广揽贤才,英名永传,唯独他抓住了历史的机缘。想必同学们已经知道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故事,那么他的传奇背后是怎样的人生启迪呢?

(摘自《纳百川成其大,集众力定乾坤》)

开篇以两组八则四字短语构成对称句式,精确概括诸侯纷争背景之下齐桓公抓住历史机遇,广纳人才,成就霸业,称雄天下的业绩,然后,再以“那么他的传奇背后是怎样的人生启迪呢?”反问,引发读者深思——语句整齐,语意简明。

4.彰显底蕴,名句开头

开头引用古今中外哲人、名家的箴言睿语或诗人的丽词靓句作为全文的总领,使文章有一种神满气足的味道,一种理直气壮的劲头,一种厚实充盈的底蕴。

“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倒。”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就是不倒的“硬汉”,而且所向披靡。   (摘自《中国,不倒的“硬汉”》)

“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打倒。”引用《老人与海》)硬汉是打不倒的——精神不倒,意志常存,这就是“硬汉精神”。富有哲思,充满无畏的力量,置于篇首,让文章神采焕发,富有底蕴。接下来,联系疫情背景,以“中国,就是不倒的‘硬汉,而且所向披靡”诠释“中国面孔”,用意深远,富有时代气息。

5.比喻新颖,形象开头

开头采用新颖的比喻,用极富文采的语言飞扬出一道亮丽的风景。语言如珍珠美玉,文采靚丽,形象鲜明,让辛勤工作的评卷老师尽情享受精美比喻带来的美感。例:

我爱书,书像明灯,照亮我的童年;我爱书,书像雨露,滋润我的心田;我爱书,书像路标,指引我前进的方向……相信你们也喜爱书吧!你们应该都有自己的一套阅读方式吧。拥有一套真正的阅读方式,才能让你更好地从书中汲取知识,受益无穷。                          (摘自《最是书香能致远》)

文章开头用排比句式推出三个比喻,分别用“明灯”“雨露”“路标”喻书,形象地表现书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6.引发思考,设问开头

开头以富有力度的语言设疑:一是设问,一问一答;二是反问,寓答于问;三是设疑,留下悬念。这种开头能引起评卷老师的注意,引发阅读的兴趣。例:

一百年前,中国青年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一百年来,中国青年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书写了一篇又一篇壮丽诗篇。今天,中国青年又当如何呢?当代中国青年当传递五四火炬,挑起时代大梁,实现强国之梦!            (摘自《传递五四火炬,实现强国之梦》)

着眼五四运动、爱国精神下笔,以设问方式引出观点,点明当代中国青年责任,入题简洁,观点鲜明。


二、跟踪训练

(一) 2021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用实力眺望理想,用奋斗创造明天

青春,是我们一生中最灿烂的季节,也是最梦幻的季节。理想之于青年,犹如灯塔之于茫茫大海之上的航船,指引着我们破浪前行。汉代扬雄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可见“弓硬”“矢正”“的明”都做到了,方能一发必中。不过,在这里我更看重“弓硬”。没有过硬的实力,再远大的理想都只能是空想。

分析其优点: 这个开头是不可多得的精彩开头。1.首句扣住写作任务“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可谓一言中的;2.接着用比喻句,生动形象地指出理想对青年的意义,同时这也是材料应用之义;3.然后引用材料的关键句,并加以概括提炼,表现了很强的整合能力;4.最精彩的在结尾,语气陡转,扣标题,提观点,总领全篇。


高考议论文写作提升课堂:结尾

文章的结尾忌草率收兵,拖泥带水,不了了之,更忌结尾浅露,空发议论,淡而无味。人们把好文章的结尾誉为“豹尾”,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好文章的结尾,作者无不在“严谨、自然、和谐、统一”的结构原则上,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结尾,给人以“余音不绝”之感。

一、技巧解说

方法一:首尾呼应 总结全文

议论文结尾如果能巧妙照应开头,首尾圆合,文章读来便能气韵流畅,既有视觉上的和谐对称,又有思维上的起承转合,严密周全。

(2021新高考一卷 )    青年何以强,强体以为先

开头:“虚弱的身体,永远培养不出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正如大思想家卢梭说的这样,无论是谁,想要取得非凡的成就亦或是有趣的灵魂,拥有强魄的体格是首要条件,因此,强身健体于个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愚以为青年何以强,当强体以为先,唯有锻炼好身体,才能更好的全面发展。  

结尾:“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这句话,不能不令人警醒。吾辈青年应增强体力,用健康的体魄,打造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以强身铸青年之强,以青年之强铸祖国之强!

 文章开头先引用名言,突出身体的重要性,然后加以解说,指出强身健体的意义,最后提出中心论点:愚以为青年何以强,当强体以为先,唯有锻炼好身体,才能更好的全面发展。结尾则以“吾辈青年应增强体力,用健康的体魄,打造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以强身铸青年之强,以青年之强铸祖国之强!”作总结,与开头相照应,首尾圆合,有力地突出了中心论点。 

 方法二:引用名言 深化中心

名言警句是是经过时间检验而沉淀下来的精粹语言,形式俊美,内涵深刻,善于在结尾处引用名人名言,既能有力佐证自己的观点,又能借精彩助阵,达成文章自身的精彩,让人眼前一亮。上面的例子在结尾段的开头引用顾拜旦的话,就恰到好处。再看一例。

《依靠自己走四方》的结尾:

陶行知说得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汉。”是的,只有靠自己才能走得更稳,行得更远,看得更广,获得更多,才能顶天立地,笑傲苍穹。

 陶行知是教育界的名人,他的这句话强调的是人需自力更生,自食其力,思想深刻,耐人寻味。在语言形式上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流畅押韵。引用这样的名言作结,不但可以增强文章人权威性,便于突出和深化中心,而且增加了文采,使文章更具艺术性。

方法三:反诘设问  引人反思

这种结尾方式采用问句形式,或设问,自问自答;或反问,发人思考。其优势是提醒读者进一步关注文章论及的问题,在变换表达方式的同时,有效地拓展了思想的空间。

2021年新高考二卷《撇捺见人生,处世显芳华》的结尾:

写字运笔如此,做人何尝不是如此呢?描红写字,最重要的是善于借鉴,描摹学习。向成功者学习,学习他们落笔的方向,你的人生便会目标清楚;学习他们运笔的力道,你的人生便会操控自如;学习他们构字的框架,你的人生便会方正挺立;学习他们藏而不露、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的智慧,你的人生便会厚重大气、充满神彩!

再看《百家争鸣,各显其芳》的结尾:

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若你的歌声不现出你最独特的嗓音,只能湮没于喧嚣的人世。大海的浪花有澎湃的时候,群峰的走势有起伏的时候,个性岂能遵守那人为的束缚? 走在繁华的闹市之中,看到那高耸入云的大厦,全是一个模式,岂不单调?生活在人群里,看到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只是一种表情,一律板着面孔,抑或一律嘻嘻哈哈,岂不悲哀?

文段后面三个句子,本来都可以用肯定来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作者用“岂能”“岂不”将它们改为反问句,这就大大增强了语气,观点越发鲜明,表达越发有力。反诘句作结,起到了很好的强调和肯定的作用,这种结尾具有启发性、感染性,给人留下了感情真挚、论证有力的印象。

方法四:表达愿望  呼唤号召

情感真挚,是考场作文发展等级的一项要求。在文章的结尾通过呼吁性的语句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美好未来。这种方式,能够有力地突出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处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结尾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我们生逢其时,我们重任在肩。我们青年人要踏着这大有可为的浪潮,争做大有作为的弄潮儿!

  再看《与其弄巧,不如守拙》的结尾:

守拙,就是要人守住做人的底线和根本,守住那点素朴之心、真诚之念、清灵之性。让我们坚守一颗平常心,脚踏一片真山水,养育一段浩然气!我们的人生经历有差异,守拙却应当是我们共同的秉性,为学则扎扎实实,当官则光明磊落,处世则堂堂正正,经商则坦坦荡荡。

结尾连用排比句发出呼唤:“让我们坚守一颗平常心,脚踏一片真山水,养育一段浩然气”,“为学则扎扎实实,当官则光明磊落,处世则堂堂正正,经商则坦坦荡荡”。句式整齐,气势磅礴,感情真挚,颇有感染力。

 二、精段品味

下面是《美在适度》一文的几种结尾,颇为典范,特此展出,供同学们借鉴。 1.引言结尾法

泰戈尔诗云:“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是的,只有适度的弹奏,才能有美妙的音乐。世间万事,莫不如此。    ——结尾引泰戈尔的名言,以“是的,只有适度的弹奏,才能有美妙的音乐,世间万事,莫不如此”作结,言简意赅,开拓文意,引人深思。

2.修辞增彩法

平衡木上未必有平稳,翘翘板上未必无平衡。分寸是平衡之本,适度乃和谐之源。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懂分寸,知适度,远极端,我们便能有和谐的人生大厦,便能安然渡过人生的种种关卡,便能赢利事业的硕果红花。

——本段结尾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平衡木”和“翘翘板”句,既是对偶,又是对比;“分寸是平衡之本,适度乃和谐之源”和“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两句,既是对偶,又是比喻;“懂分寸,知适度,远极端”三个短句结构相同,构成排比;三个“便能”排比兼比喻: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生动形象,文采斐然。

3.劝诫号召法

有道是,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凡事要讲分寸,不懂适度,崇尚极端,就没有人生的平安和事业的兴旺。让我们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在实现中国梦的宏伟征途中,坚守适度的原则,少些绝对化,多些分寸感,共创和谐的人生,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先引述成语,引出“凡事要讲分寸”的议论,对全文作简明扼要的总结,然后用祈使句发出号召,从构建和谐人生和实现中国梦、共建美好家园的角度肯定适度原则的意义,高屋建瓴,不同凡响。

4.设问反激法

生活里难题太多。吃得太饱撑得难受,吃得太少又会饿得难熬;睡得太过昏昏沉沉,睡眠不足又精神不振;没有爱好人生就会少了许多情趣,可是又有许多人因为爱好过度落得一个不务正业的下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朋友,你说我们应当怎样生活呢?

——先以“生活里难题太多”作为段首句,然后列举生活现象,凸显生活里的“难题”,再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朋友,你说我们应当怎样生活呢?”相接,问而不答,意在其中,激发读者思考,余音不绝。

5.前景展望法

适度是和谐之本,极端是平衡之敌。上至政要高官,下至平民百姓,国人多一些适度的思想,少一些极端的思维,中肯为人,中和处事,我们就会远离种种纷争和烦恼,我们的人生就会更加美满融和,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美好和谐。    ——先以“适度是和谐之本,极端是平衡之敌”句概括全文的中心,照应开头,然后设想国人尚适度、去极端就会出现的情景:远离纷争和烦恼,人生更加美满,社会更加美好。展望前程,进一步展现坚持适度原则的意义,别开生面。三、练习:先看下面几个结尾,谈谈它的优缺点,然后加以修正。

1.新高考一卷题为“青年何以强,强体以为先”的文章的结尾:

 “人者,动物也,则动尚矣。”我们青年是萌动的百卉,是新发于硎的利刃,是中国唯一的接班人。唯有每个能动个体的自强,才能顶起强盛的国家。我们不仅要锻炼我们的体魄,更要淬炼我们的品格,在涅槃的烈火里,燃出盛大而崭新的中国。

优点:

能够恰当引用名言,有较丰富的词汇,感情的表达也很强烈。并且发出号召,有感染力。

问题:

 引用的名言比较生僻,易被阅卷老师误解为造名言;唯一、唯有等词语的使用,显得太绝对,不够客观;“在涅槃的烈火里,燃出盛大而崭新的中国”不通顺,表意不明。

修改:

 “道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行不成。”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青年应强体,在奔跑中奋力追梦,未雨绸缪,才能行稳致远,激活蕴藏于梦想中的创照伟力,国家也才能迎来生机勃勃的复兴气象。

2.2021年新高考一卷作文《强吾个体,盛吾国家》结尾:

 筋骨构成支架,精神却是填充血肉。王开岭曾说,“即使还在匍匐,也要一寸一寸地前进。”精神的生生不息,能够让我们的血更澎湃,生命更充盈。我们不能否认,万物生而不齐,体格上的缺陷或难避免,而精神上的站立却从不被桎梏。史铁生在壮年失去了他的双腿,再也无法奔跑在秋日的公园,无法为了理想奔走呼号。但他执起笔,扶正自己的志气,写下了“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中国,正是有了像这样的精神之焰,一步一步站立着走到了现在。

优点: 这个结尾展示了作者的学识合文学素养,也能看到作者的思想深度合较好的语言功底。

问题:

1.作文结尾段太长,显得啰嗦乏力;2.两处引用的解释扣题不严;3.结尾一句话合前文脱节,有硬凑的感觉;4.个别语句欠通顺。

修改:

我们不能否认,万物生而不齐,体格上的缺陷或难避免,但是精神上我们可以与任何人比肩而立。王开岭曾说,“即使还在匍匐,也要一寸一寸地前进。”精神的生生不息,能够让我们热血澎湃,生命充盈。壮年失去双腿的史铁生,拿起笔杆,扶正自己的志气,写下了“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我个人的强大,才能撑起复兴的中国广阔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