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炸!这些大学迎来新校区,福建占一所!
广东大学近几年迎来了大发展,为了高校教学的进一步提升,能招收更多优质生源,很多学校都开拓了新的校区!今天来盘点下,今年搬新校区的和已经在开拓新校区的大学!
福建院校镇楼:
今年莆田学院也搬“新家”啦,从图片里感受下莆田学院新紫霄校区(总建筑面积56787平方米),可以说满足你对大学的一切想象——

▲莆田学院
▼ 水上图书馆


▲中区食堂
▼偶像剧式宿舍


教学楼群
超高楼层宿舍

河源校区建筑以白色、灰色为主色调,极具客家风情。校内有四栋主要教学建筑以校训命名,分别是厚德楼、博学大讲堂、唯实楼以及求新楼,其中博学大讲堂的灵感来源自客家土楼。



2019年,广东南方职业学院以底价 1.278 亿元夺得睦洲镇东向村龙头围教育用地,总计划投资12亿元,将与睦洲圩镇新区连成一片。

规划用地约562亩,拟建设15栋综合教学楼、2栋体育馆、1个体育场、13栋学生生活服务用房等。


据悉广东南方职业学院计划5年内升格为应用型普通全日制本科院校,届时实现全日制本科生在校生规模16000人。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的办学实力得到省教育厅认可和保证,且实训条件硬核,近年来陆续投入20多亿元,强化教学实力,优化校园设施,致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领先的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
广东医科大学海东校区项目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官渡镇官渡海湾东岸,校区用地北邻官渡河,东至海东快线,南邻麻俸村,西邻官渡海湾。面朝大海,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

(广东医海东校区-效果图)
项目总占地面积66.7公顷(1000亩),规划建筑面积33万余平方米,规划学生人数: 11300 人(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一期建成后可容纳4000学生,计划2021年前投入使用。
据9月9日佛山市教育工作会议透露的消息:广州美术学院佛山校区选址拟为南庄紫南科力远侧地块。下一步,省教育厅、佛山市、禅城区、广州美术学院四方将尽快签订相关补充协议。
今年9月,广美佛山校区首批本科招生68人,其中,绘画(材料与油画修复)10人、中国画(传统书画保存修复)8人、陶瓷艺术设计25人、产品设计25人。未来,办学规模将逐步扩大至2500人。
随着校区建设完善,广美佛山校区招生规模将进一步加大,因此明后两年,想考广美的同学可以好好抓住广美扩招的机会了。

(广金清远校区-效果图)
“东海岸新校区建设,既有汕头希望通过教育科技推动二次振兴的城市发展需求,也有学校提升和优化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内在动力。”
汕大校长姜虹列出建设时间表,新校区将在2021年9月前交付使用,各类在校生规模总计为1万名。到时,汕大新老校区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6万人左右。
3月5日,广东发改委发布《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广东省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的通知》,岭南师范学院新校区(湖光校区)建设项目“榜上有名”,被列入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和2020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8亿元。
湖光校区总体规划设计的定位是“师范特色、省内一流”,按照“整体规划、分期实施”原则,分期分批建设。首期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243525平方米,投资18.94亿元(含土地成本)。
9月14日,江门市自然资源局发布《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江门校区东校区一期》规划方案。

首期建设项目占地约233450平方米(折合350亩),投资约26亿元,首期项目建成后可提供约14000个学位和500个教职工岗位。
5月19日上午,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肇庆校区开工奠基仪式在肇庆举行,这所走出广州办学的独立学院正式启动建设。
据悉,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肇庆校区总规划占地1000亩,第一期地块土地面积约366亩,规划建筑总面积达36.59万平方米,预计于2021年9月迎接首批新生入学。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肇庆校区项目效果图
▲设计效果图
广财华商四会校区坐落于四会广佛肇教育新城计划总投资约20亿元、占地800亩。全面建成后预计可容纳一万六千名学生。
华商学院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教学楼、师生宿舍楼、专家楼、图书馆、会议中心、饭堂、综合楼、实验楼、培训楼、运动场、5万平方米创新创业中心、孵化基地和2万平方米人才公寓等。

▲注:图片为审议阶段的效果图,实际建设中根据政府意见会有变化。
学院将培养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金融、先进装备制造、珠宝玉器加工鉴定等专业的创新型、科技型、应用型人才,并不断加强科研能力建设,进而发展成为具备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的科研教学基地。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四会校区规划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主要建设教学楼、专家楼、会议中心、实验楼等,以及5万平方米创新创业空间、孵化基地和2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大楼,着力打造成为可容纳14000名学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该校是以财经、管理为重点,现代应用技术为特色的应用技术大学。

▲ 效果图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作为首批进入广佛肇科技教育新城建设的本科高校中一员,未来将带动高校更多科教和创新资源集聚。